Tokyo museum_cover.jpg 

多年前寫下《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這本書的李俊明,在那美學書籍還寥寥無幾的年代,用清新的文筆、充滿創意的旅行視角,啟蒙了許多朋友對於美術館的想像,讓更多人願意踏進本來被認為高高在上殿堂的美術館。當時甫離開媒體總編職務的俊明,未及三十歲之齡,也自此開始了他自由創作人的身分。接下來多年的美學觀察及書寫歴程,以及美學講座策劃及演講的經驗,讓更多朋友因為他而認識了倫敦、哥本哈根、雪梨、曼谷等城市,這些城市因文化創意而更有魅力。

然而事實上東京一直是俊明真心喜愛卻藏著多年仍未書寫的城市。

關於東京的書籍一直多不勝數,設計、建築、旅行甚至文學,東京從來都是不缺席的主角,也因此這個城市讓俊明仍踟躕著,仍在醞釀著要端出最好的味道。今天,這位建築及設計美學作家找到了最能表現東京內涵的媒介,那些濃縮了東京所有文化與美、充滿生活感性精髓的美術館,就是俊明要分享給所有早已愛上東京、或正要認識東京的朋友們,一個更有趣、更能貼近美術館、更「東京」的方式:來到東京美術館,一定要享受展覽,也一定別忘記要「享物」。這個「享物」之旅,不只是視覺上美的貪戀,更是深化了文化與生活的內涵而形之於外的各式設計,以及這些設計背後的種種故事。

《東京美術館[享。物]》中,俊明寫下了二十家美術館最動人之處,動人的地方不只在於國立新美術館找了黑川紀章、三得利美術館找了隈研吾、21_21 Design Sight找了安藤忠雄和三宅一生、森美術館找了村上隆;這些知名建築師和設計師和這些美術館其實正是互相輝映。動人的地方更在於這些美術館表現了東京最細膩的一面:優質的企劃不只在推出的展覽中,更延續到了museum shop裡或因展覽或因美術館本身特色而推出的系列設計品;而那位在國立新美術館賣店追步而出的店員,看似微小的動作,卻感動了走在細雨中的俊明,以及讀著這篇文章的我們。 

9789866472442_b2.jpg 

內容簡介:

藝術讓人產生感動,這是美術館存在的意義。然而要讓觀眾進入美術館,首先這些空間應該要與人們的生活能夠建立一種共振的節奏,並搭起一座互相接連的橋樑。與生活有了連結,人們心中的感性才會被引發出來,讓觀眾打從心裡感覺「有趣」!讓人們自然而然想要走進美術館,聆聽美術館所要告訴我們的故事、享受美術館的空間氛圍,甚至感覺美術館所散發的時代意義。

特別是在資訊愈來愈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與博物館不再只是教育、學術、展示的機構;在很多面向上,也必須是創意啟發、娛樂,甚至是消費文化、生活風格趨勢的新觸媒,與當代社會更緊密結合。

這在東京,其實已經成了各家美術館走入群眾的經營之道。不論新興或舊有,東京各美術館與博物館積極將日本人對於設計與生活的敏銳觸角,伸向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當中,激發了參觀者對展覽館的熱愛與認同。慢慢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在東京變成極為「有趣」的地方。這種活力特別展現在美術館與博物館專賣店以及商品經營的巧思與創意,讓人們體會到這種「有趣」的強大感染力,藉由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傳佈發散之後,營造出整座城市對於參與藝文活動的高度興趣。

《東京美術館享物》一書中,走過二十處精彩的東京博物館、美術館與藝文中心,有些個性很前衛,有的底蘊很古典;有些隸屬於大財團,有的則是獨立經營。設計類展覽館、大型企業贊助展覽館、當代藝術類展館、城市文化類展館、戶外型展覽館……多元面貌的這些藝術景地,除了展現優質展覽的企劃力,將許多概念與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喚起觀者心中共鳴,讓人感受「美」的存在。另外,美術館中那些延伸而出令人驚喜的設計品專賣店,以細心與巧思,讓走進美術館的朋友享受多面向的知性與充實,更願意延伸形成消費與投資,這就是體驗式的美學經濟。

9789866472442_b4.jpg 

9789866472442_b5.jpg 

9789866472442_b8.jpg 

9789866472442_b7.jpg 

9789866472442_b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七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