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容安

昨午受邀上中央廣播電台王文心小姐「台灣紅不讓」節目談小說《姊妹》一書,為此小編重讀史托基特的跋〈太少,太遲〉。

這是一次愉快的聊書經驗。談話中提及,出版一本書真能改變什麼嗎?這是一個出版人或許常常自問的題目。

《姊妹》的作者史托基特,在書中運用幾個看似柔弱的元素:三個女性(兩個是黑人),加一本書的出版(還不知道誰想看)。可以想見,在保守1960年代美國南方社會,較之於拳頭、武器與巍然不動的舊觀念,「書」顯得無甚影響力;較之於男性,「女性」的能力有限,較之於白人,「黑人」族群多麼弱勢並受歧視。

但這三個女性無畏,因為面對白人長期欺壓,黑人決定說出真實感受,但她們無懼,因為面對傳統社會對於女性角色的期待與設定,她們有自己的夢要追。這一切促成小說中三個不同膚色的女性「為人所不敢為」的壯舉。


她們,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柔弱。她們,化不可能為可能。三個女性,共同合作寫一本書,她們發動一場寧靜的革命,卻,力量驚人。

小說給予幾個啟示。面對族群價值與內心良知抉擇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堅定道德勇氣,並選擇良知的方向?面對眼前這張生命畫紙,你和妳,是否怯弱而不敢放膽實踐追求?《姊妹》裡頭的每個人物,不管是黑人白人,所各自面對的生命習題,彷彿,彷彿就是我們自己所面對的一樣。

然後,小編的目光回到作者書末的跋〈太少,太遲〉,文章敘述她的家庭女傭和她之間的深厚情感,並交代她寫作本書的目的。幾乎無一例外,原本順暢的朗讀或默唸,總在這裡跌跤,之後每句每字變得磕磕絆絆,以為自己可以不再泫然,但這個「……我已找到歸屬的地方。」教人雙眼發熱。

關於《姊妹》要說的還太多。以開放的態度嘗試理解他人,以無所懼怕的態度追求真理與實踐生命,期待,衷心期待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歸屬的地方」。第七編輯室有幸出版《姊妹》一書,特別感謝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是她寫了這麼好看的小說,同時感謝中文版譯者王娟娟小姐的美妙譯筆,讓我們能夠如此靠近《姊妹》的小說世界。

訪談於822日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播出,節目網址連結:http://www.rti.org.tw/Program/ProgramContent.aspx?LangId=1&NetId=1&ProgId=126&UnitId=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七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