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面向婆娑遼闊的太平洋,因長期資源匱乏,許多台東青壯年紛紛離鄉赴西部都會工作。被擠壓成社會底層一顆顆小黑點的他們,無法也不想對自己生下的孩子負責;許多當地的孩子童年因而變色,缺乏應得的愛,離不開疏離與貧窮的咒詛,更被家庭、學校放逐。

   十三年前起,有一群大人在台東各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故事就從一個混跡江湖的陳爸回到故鄉開始。十三年來,有數千個被功能紊亂的家庭與學校磨損得身 心內外皆傷的孩子,經過這個機構的扶植與陪伴,免除了浮沉於江湖險路中的厄運;在這裡,從來不曾在這些孩子生命上過架的愛,不再缺貨,一償他們「做孩子的 權利」,讓顛沛流離的成長路減少坎坷。

愛•無所畏:孩子的書屋,給孩子全新的未來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二○○八年左右,人稱「陳爸」的阿朗,身上只剩四十七元,應該是說,他及他所創立的台東書屋全部只剩四十七元。他去加油站,加了四十七元的油,因為書屋還有兩百多個孩子,他至少要開回書屋。台東書屋已經有接近八、九個月發不出薪水,沒有錢買菜。因為沒有吃的東西,有些孩子只好回家,回到黑暗、甚至暴力的家。想到這些孩子回家後的種種不堪和困頓,以及再回歧路的可能,支撐著阿朗一直咬緊牙要把書屋辦下去。


但書屋終於彈盡援絕了,阿朗苦撐的結果,他的健康亮了紅燈,書屋和家裡的房租水電都付不出來,家人都不諒解他,妻子也黯然離去。那個剎那,阿朗曾一度萬念俱灰,連活下去的意志力都快動搖了,但他還是捨不得書屋,他告訴朋友:我如果因此會做到死,那就做到死吧!但老天終究只是為了鍛鍊他、考驗他。一個不是特別熟、但知道他在做書屋的朋友,在他真的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候,匯了五萬元給他;之後,又一個朋友,匯了三萬元。這八萬元救了已奄奄一息的阿朗和書屋。


之後,愈來愈多人知道書屋,資源也陸續進來。不過,硬脾氣、不肯被施捨的阿朗,對有些不是以善意支持為出發的資源,說不接受,就不接受。我其實對阿朗不算特別了解,但當我知道他曾有過這段「苦到倒地」,卻仍決定苦撐到「最後一刻」的歷程,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敬佩!我曾問阿朗,他怎麼回顧來時路?

「對的事,就一直堅持,做下去就一直做下去,一定會成的。」阿朗如是說。

 

 

本書導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古碧玲

人的一生,除了為名為利為自己之外,在功名利祿都成就之後,繁華落盡之餘,可否有值得我們花點時間,讓自己暮年回首時,覺得至少做了一件於社會有益的事呢?
每個人身上是否都有這種利他動機的自我實現,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書屋這群人有吧!若以一般人眼光來看,他們簡直就是傻子。


對許多人來說,做社會公益是一種點綴。多數人想回饋社會,都是在自己行有餘力的時候開始著手。有能力的人很少願意讓自己過得苦哈哈的,拿回饋社會當志業;有本事的人多半都是以捍衛下一代的利益為前提,豈會把他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從台東這塊土地長出的--孩子的書屋,故事從一個混跡江湖的陳爸回到故鄉開始。十三年來,有數千個被功能紊亂的家庭與學校磨損得身心內外皆傷的孩子,經過這個機構的扶植與陪伴,免除了浮沉於江湖險路中的厄運;在這裡,從來不曾在這些孩子生命上過架的愛,不再缺貨,償他們做孩子的權利,讓顛沛流離的成長路減少坎坷。


作為書寫者,我刻意以倒敘、時空交錯的手法,意在今昔對照。並從過去由陳爸陪伴走過躁動青春期的四個大孩子開始寫起。這四個孩子生命風景各自不同:家庭表面健全,父子關係卻一度如寇雔般的宏盛;家裡大人永遠浸泡在酒精中的原住民女孩玉念;成長過程不斷被大人責備的單親孩子,選擇封閉自己的逸文;功課不好但家庭和樂,從跑馬拉松裡肯定自己的阿達。四個大孩子迄今仍與書屋關係緊密,從他們身上,可看見從過去到現在部分書屋的面貌。


而幼嫩的孩子往往是大人暴烈狂刀下的魚肉,不堪大人磨蝕耗損的單純天真,孩子心底五指斑斑的傷痕還來不及復原,又一再被凌遲。書寫在「幼苗」的篇章裡,每一位小小孩的背後滄桑,總有一則則粗暴成人的自私與冷酷算計。


至於書屋的老師―孩子們的陪伴者中,生命基調彈奏著「悲嗆奏鳴曲」的大有人在;他們那些曾經支離破碎的過往,因著書屋的孩子與陳爸得到重生,讓失落的拼圖一塊塊重拼起來,包括:從不知如何做自己的單親母親阿娘;二十歲就開賭場的毒蟲滄哥;與父親關係惡質的法律系高材生秋蓉;失意失婚的思想者里拉;九歲喪母的叛逆種子阿潘;流浪到台東的拳擊教練林明煌;身心被失敗婚姻炙傷的烘焙主廚美智;被妻子視做丟到垃圾桶也沒人要撿的「匪類王」亨傑。這八個人與陳爸相遇相知、衝突衝撞,透過書屋孩子洞明自己的內在,療癒不堪的過往。


從故事裡,看到這些孩子的悲劇,也看到這些大人真心陪伴「別人的」孩子。也許你會懷疑他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你以都會人的眼光來看這書屋,總覺得不怎麼樣,你心想,不過就是一個「課後輔導」機構嘛,這種機構在許多鄉鎮也有呀!


尤其你一聽到,「孩子的書屋」居然罕見高學歷的志工、少用在體制內有長久教學經驗的老師、拒絕用體制內的教材等等「內規」,這「孩子的書屋」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本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孩子的書屋裡,聘任的都是專職老師,而且多半是非教育科班出身,甚至也不乏學歷僅中學肄業的社區媽媽,你一定想問,創辦人陳爸到底怎麼想的?


關於不用志工陪伴孩子的問題,他會很清楚地告訴你,多數的書屋孩子的生命都是被「告別」的。他們可能一出生,就被他的父母告別―可能父母跑了,可能父母去外地工作很久沒回來,可能父母中間有一人失蹤很久了,或是,就算有父母,他們的父母也極少扮演陪伴孩子成長的角色,種種狀況讓孩子一直處在「被告別」的狀況。這些孩子的故事往往會吸引善良熱心的志工,總想奉獻一個暑假或一段時間。孩子與志工們相處一段時間,開始產生信任關係;但大人的時間到了,有更重要的事得去做,孩子再度失落了,又「被告別」一次。
大人認為很美的「一期一會」,卻讓小小的心靈不知道自己又哪裡不對,為什麼又有人要離他而去?孩子的書屋則像是孩子的避風港,外頭風暴來襲,孩子可以逃到這裡;而在燈塔裡跟他們招招手臂、晃晃燈號的還是那個守著燈塔的人,燈塔可能不夠華麗,裡面的溫暖與關愛,卻能教孩子放心地好好歇歇。


再來,你或許會問,這些守燈塔的人裡面,好像根本不懂天文、地理、航海學等,憑什麼指引這些小船走向正確航向呢?看看書屋如何培訓這些燈塔守護者,或許你會改觀。


這些陪伴者多數都錯過學習關鍵時期,他們該唸書的時候,大部分都在社會上廝混,國小、國中的基礎極差的比比皆是;對他們來說,最痛苦的也是重拾過去未曾認真讀過的課本。從小學到國中,陳爸要求他們得把數學學到二次元方程式,英文必須要會背一千個單字,還得一關關通過考試,才有資格擔任書屋老師。


其中現任書屋五個督導之一的阿娘、滄哥以及書屋負責人玴誠,都跟得好辛苦,幾乎都快放棄了。這過程中,阿娘拚命掉頭髮,兩度遞辭呈。甩掉毒蟲生命的滄哥,連有些英文字母還搞不清楚,更是不敢面對,痛苦到變成兩面人,正向積極的這面說:我要跟你積極面對,克服萬難。悲觀反面的則是借酒澆愁,每次考卷都亂寫著:阿朗,你要逼死我。


夥伴抗拒退縮,個個幾乎快奔潰了,但陳爸毫不退讓,只跟這些老夥伴說:你們擔任每個部門的頭,這關不過,你們就沒有未來。你不必和主流教育裡的大學、碩士畢業教師相比,但如果連國小、國中的程度都沒有,怎麼教孩子書屋唯一有的是:可以讓每個陪伴者從頭來、清清楚楚地走一遍,當他們自己困而學習之,踏踏實實學會原來不會的學科,就再也沒有教不會的孩子。書屋這些夥伴放下自尊、嘔心泣血地通過考試,教起孩子來,最大的優點是完全沒有驕傲。他們以孩子為主,用為父之心、為母之心,如同一個很勤勞的父親,雖然程度不好,但他願意陪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用這樣的心去陪伴孩子,從頭追溯出孩子學習難關究竟卡在哪裡,任何問題都得以被解決。


經過一番熬煉,陳爸累積出自己的教學實力。他曾獨力帶過一百個孩子,其中有國小三、四、五、六年級以及國中的孩子,當他把這些書通通走過一遍,完全拆解並攤開小學及國中每個年級、每一學期要教的重點與輪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能夠讓孩子很簡單就學會所有的課業。十三年日以繼夜地絞盡腦汁,陳爸更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地理教學:先把世界地圖畫在白板上,並結合歷史課,可以在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之內,把一個完全不懂地理的人,教到對台灣、中國、世界地理有六成以上的理解程度。


在陪伴孩子當中,陳爸歸納出:教育重兵應該壓在幼稚園跟低、中年級。基礎打好了,國小高年級就不會差。今年,書屋在台東的六個社區書屋― 南王、建和、溫泉、建農、美和、知本以及嘉義兩個書屋,又另行設立了小高班與多元書屋,讓弱勢孩子可以從小被扶持到高中,不輕易放棄自己。小高班試圖解決國小六年級以下的問題,把國小五、六年級生全部集中在溫泉書屋,以高、中、低程度,針對國、英、數、社會各科分班,依各科不同程度,將每個孩子分在不同班級,利用上國中前的兩年時間,穩定孩子的程度。


至於孩子最容易走偏的青春期階段― 國中、高中期間,多元書屋現階段任務,即為了解決想放棄讀書的國中、高中生問題。許多弱勢孩子到國中已放棄讀書,為了給這樣的孩子打造學習的空間與機會,給他們選擇拳擊、射擊、單車等項目,一旦他在這些項目拿到好成績,書屋老師即可以導引他回過頭來學習。所以多元書屋是對國中、高中生所設計的。


書屋還為想讀書的國中生設置了國、英、數專科班,並針對所有國中、高中生設置了充滿實驗性的閱讀專科班,設計了金字塔研究、黑洞研究、消失的國度― 亞特蘭提斯的研究、造火箭等。例如談到槓桿原理,書屋老師解說過原理後,就由孩子自己設計投石車,教他們分辨設定不同支點、施力臂、抗力臂,並分組競賽,採用遊戲方法教物理、化學,透過跨科別實際操作,既好玩,又有勝敗,孩子無不喜歡。這就是書屋的兩個重點:以自由且實際的教學方法引導這些弱勢的學生,從放棄讀書再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種學習方式。


從剛開始的單純陪伴,陳爸一路走來,在各種因緣裡歸納出:那才是台灣主流教育之外,一種正確的學習模式。它可以提供偏鄉弱勢的孩子找到自己,也可以提供非偏鄉非弱勢、主流教育裡面的孩子找回自己。讓那些有靈性、野性、反叛,具備真誠、具有自我良知與創造力,卻被主流教育貼上標籤的孩子找回自信。


全台灣大概有一半的人是缺少陪伴的吧!有位朋友說。從宜蘭運動公園的小鐵人三項比賽中,再次看到陪伴有多重要。每個參賽的孩子都有父母極盡呵護,除了加油,還跟著陪跑。卻有四個小孩不見父母陪同,而是在書屋的兩位大人帶領下,參加比賽。兩相對照,如天淵之別。慶幸還好有書屋大人的真心陪伴,讓這些本來不可能嘗試小鐵人三項的孩子摒除退卻的態度,有機會親身參賽,這是一般課輔班不可能擔當的。


今年,書屋已種下自己的百香果,踏出產業的第一步;期許未來五年的時間,孩子的書屋能造出構築中的幸福莊園―一種自給自足的社會主義、一個中間地帶,合理的面對並逐步解決台灣的問題。

 

----------------------------------------------

 

作者簡介

陳俊朗

  世居台東建和,自幼習武,有股憤世忌俗的俠氣。青年時,考上大學放棄就讀。爾後,赴台北進入社會大學,做遍粗重輕巧工作,混跡江湖,也看盡世態炎涼。2000年,重返台東老家,自行創業,期望彌補與妻子、兩個孩子漸行漸遠的關係。在透過吉他陪伴自己孩子的過程,也吸引了諸多遊晃學校、家庭之外的孩子 前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遂放棄生意,尋覓空間以「孩子的書屋」為名陪伴這些孩子,並成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建造孩子們第二個家。十餘年來,從書屋出去的孩子數以千計;下一步希望發展台東社區產業,自力造屋、鋪路、耕作,以期照顧社區小孩與老人。

 

古碧玲

  受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學薰陶,日後加上跑社會運動新聞的冶鍊,復又涉獵中外歷史、政治、文化等自學雜讀;學習旁觀並推敲批判,試圖不受表象挾制。愛吃樂玩貪讀怕吵過動,兼好奇好勝怕無聊,喜新戀舊。做過政經媒體、時尚雜誌、網路、廣告、基金會乃至於公部門等高階主管,2013年初卸任一政經雜誌總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七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