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jpg

菊竹作品時而大膽,時而纖細,他會打造達到都市規模的巨型建築,也會設計為了小朋友而建的小巧設施。乍看之下風格極度迥異,矛盾與多樣化讓這些作品看不出來是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然而仔細觀察,這些建築都蘊含著菊竹的哲學,而且頑固地貫徹著。這些技術超越一般建築予人的美感與規模感,覆蓋了整座建築物。猶如增生的病毒般,支配著宿主。建築師原廣司曾評價年輕時的菊竹:「他將設計出超越美麗的建築,也將挑戰讓人毛骨悚然的建築。」(摘自《新建築》1965年4月號),1960年代的菊竹完美實現了這般預言。藉由日新月異的尖端技術,菊竹建造出一座座前所未有的獨特建築物,我想這就是菊竹建築的最大魅力吧。

9789862725498_b1.jpg  

菊竹雪女士的訪談(菊竹清訓的長女)

Sky House的生活,以及關於父親的回憶

──雪女士的童年生活是在Sky House度過,沒錯吧?

是的。這棟房子是我出生那一年完工,我在這裡生活了將近三十年。直到現在還是深刻覺得這裡是我的原點,也是「故鄉」。

──Sky House最有名的就是「move-net」孩童房,那是雪女士出生後不久就加蓋嗎?

不是,記得是我唸幼稚園的時候加蓋。

──可以說說您對於那個房間的回憶嗎?

我看了家父寫的文章,發現他覺得那是個「失敗的設計」。他覺得小孩與大人的活動量並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將小孩塞進那麼小的空間,可是如果有時空膠囊的話,我想再回到那個房間看看(笑)。

──那個「move-net」孩童房是在這房間(三樓)的地板開個洞,從這裡垂掛下去嗎?

沒錯,使用梯子上下。

我記得孩童房垂掛的部分有蓋子蓋著,我下去後,將梯子往上頂,蓋子就會蓋起來。因為這麼一來便成了完全密閉的空間,所以對小孩子來說,感覺還滿恐怖吧。搞不好我曾害怕地跟爸媽說:「不要扔下我一個人。」不過現在想想,如果可以的話,真想回到那個充滿與爸媽共處回憶的空間。

──不會覺得空間很狹窄嗎?

完全不會,其實小孩子的感受與父母的感受有著很大差異。

──兄弟姊妹一起住在那個房間嗎?

不是,那是我的專屬房間。我是長女,下面有妹妹霞,弟弟三訓。妹妹出生後便逐步往下增建,不是垂掛「move-net」。

但我記得垂掛第二個「move-net」時,我曾和妹妹、弟弟在裡面玩耍。那是個四面都是玻璃,鋪著厚地坦的正方形空間,也是夢幻的「move-net」。

──那個四面都是玻璃的正方形空間,也是從這裡垂掛下去嗎?

是的。有段時期同時垂掛著孩童房與玻璃正方形空間,好像是為了進行某項實驗吧。可惜沒留下任何照片。

9789862725498_b3.jpg   

神道帶給菊竹建築的影響

再回到關於門形框架部分。支撐棟梁的柱子採外突設計,與伊勢神宮等神社本殿見到的梁柱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在日後菊竹設計的黑石Holp兒童館(1975年)也能見到,又是菊竹建築一項重要的「かた」(技術)。「柱子創造空間」是菊竹的一項主張,也就是重視柱子具有的象徵力量,也許這主張的靈感就是來自這棟神社建築吧。菊竹建築與神社的關聯不僅如此,他對於機能的看法,也能從這棟神社建築窺知一二。

菊竹對於建築的機能主義,也就是對於建築形態與機能的根本意義與看法,有所批評。他主張機能不是取決於建築的空間,而是由住在空間裡的人們逐漸發現。這般機能論,與賦予舊建築新機能,使其可以繼續使用的代謝派理論相通,但換個角度想,也很貼近神道所說的「依代」。所謂依代,就是神靈依附的媒介物。建築具有的機能,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於空間,而是後來才產生的。因此,建築師該做的不是決定機能的設計,而是如何設計出容易成為「依代」的空間。出雲大社廳舍已經失去原先作為寶物殿的機能,建築物本身的光采卻絲毫未減,這就是「依代」式建築的存在價值。
9789862725498_b5.jpg   

菊竹一再提及可怕的洪災經歷

──五十年前就已經提出許多像是人工海上都市之類的大型未來都市提案,您認為那樣的設計五十年後能實現嗎?

菊竹:不可能。當初之所以會提出那樣的計畫(思考未來發展),最原始的出發點是因為江東地區一帶地盤下沉,那是個隨時都會擔心堤防突然崩壞的時代。那裡本來就不是可以居住的地區,但那一帶的樓房卻越蓋越多,不只住家,甚至蓋起高樓大廈,我看到那般情形,真的很擔心。關東地區的利根川,以及九州的筑後川是日本水量特別豐沛的兩條河川。因為我的老家就在筑後川旁,所以每年都會遭遇洪災之苦。洪災到底有多恐怖,我想只要經歷過的人,絕對無法忘記那種恐懼感。大水一直淹到小腿肚,連行動都有困難。但對於沒有經歷過洪災的人來說,就算住在那麼危險的地方也不在乎。洪災究竟有多恐怖,我建議大家不妨看一下地圖,試著想像大水淹沒多大多廣的區域。

──所以您對於未來都市的規劃,就是打造出不畏洪災,不會遭遇洪患的都市嗎?

菊竹:沒錯。

9789862725498_b6.jpg    
 

 

浮動城市

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

 

文=磯達雄 插畫=宮澤洋

編=日経建築

譯=楊明綺 導讀=阮慶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讀七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